首先,产品经理是抢着项目经理的饭碗而复兴的。
尽管产品经理很早就诞生了(来源于宝洁,故事可百度),但在IT领域并没有受到重视,在那个年代,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,用户是没有概念的,只能是企业自己决定自己要做什么,以自己的技术推动用户往前走。
在2010年前后,技术的普及也带来了用户的觉醒,传统强调时间、进度的软件工程的思维越来越具有局限性,“宝洁的故事”事实上在重演,产品经理再次“横空出世”,一直到后面的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”,是一种彻底的思维转向。
也就是:产品经理试图分解和分担过去项目经理的职责和工作,把传统软件工程的项目概念,重新回归到产品本身来,从强调企业内的项目交付,转为面向用户的成果交付。
宝洁
了解目前的“甲乙方项目”就能够感受得到,交付给甲方的成果,其中之一就是庞大的过程资产,甚至试图在尽可能的还原过程,“我就是按照你的思路和要求一步步做出来,你就老老实实的签字画押”吧。
所以,“甲乙方项目”、“外包项目”极容易脱离用户需求,因为面向管理过程。
事实上,对用户而言,一个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,他完全不关心。加了多少班,熬了多少夜他也不感兴趣,他只关心这个产品是不是他想要的,有没有价值则直接决定他是否愿意付费。
你说你这个软件可以约妹子,他就试试能不能约到妹子?你说你这个app买东西便宜,他就试试比别人便宜多少?除此之外“多说无益”。
对用户来说,当物质丰富,用户有可选余地;他一定选择他喜欢的,满意的产品。只要他不开心,他除了卸载,还是卸载。
交友软件
而传统软件工程思维,是与此相背离。
作为项目经理,如果一个东西,能够按质按量按时的生产出来,是难以评判它的失败。完美的过程管理,更是能带来企业管理效率和人员能力的提升。遗憾的是,这些对用户而言都是无效的。
产品经理来说,“鸡飞狗跳”都是次要的,用户开心比什么都重要,所以他首要解决的是用户、市场和竞争性的问题。而把内在的过程放在其次,“需求很简单,怎么做我不管”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错。
子非鱼,用户思维,和我们自己的思维是存在天然的鸿沟的。
站在地球上,我们始终看到的是太阳绕着我们转;而站在月球,站在太空呢?
这也是以用户为中心往往很难落地的一个原因——用户思维是一种反向思维,反人性。
产品和项目在这个维度上存在对立关系。任何一个产品,越强悍越完美,越有可能让用户开心,但对企业来说就可能是灾难,项目过程必须采取折衷的办法。打造完美的产品,意味着投入更多的额外资源,形成事实上不必要的光环。
对一个将军来说,我只知道要拿不下这个山头,留多少血我不感兴趣。
但你并不能这么做。
软件开发过程中,就必须遵循基本的规则和规律,一个妈妈生一个宝宝要10个月,不能直接换算为10个妈妈生一个宝宝只要一个月。
软件工程
当一个东西,决定要做的时候,就开始牵涉到复杂的资源、进度、质量和范围的问题,而这四个形成一个互相角力。比如范围扩大,就势必引发进度和资源问题:
很多时候常能听到并行,同步的字眼,多想想10个妈妈生宝宝的故事。
项目的过程有其复杂的机制和逻辑,同一个项目,在不同的模式下,极可能消耗的资源,进度,质量都会完全不一样,项目的过程管理有科学的依据和成熟的体系。比如工作任务的分解、关键路径的跟踪等等。
所以我们常常见到两种产品经理,一种是以市场、用户为天职的产品经理,看上去牛皮轰轰响,可东西没出来,还有一种是事无巨细过程很完美,但市场反馈差一点。
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的争议严格来说并没有意义。
个人的主张是,理应各司其事,特别是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下,想要真正的以用户为中心,势必进一步加强用户的沟通和研发,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市场的灵敏反馈上。
同时,产品的过程管理也极为重要,它反过来反作用于用户。清晰的业务方向,准确的市场反馈,以及完善的项目过程管理,才是真正无望而不利的。
对企业来说,小团队可以产品经理兼任项目精力,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分设不同的角色,应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。
磨刀不误砍柴工,在真正亲自下战场操刀之前,关于项目的几个核心概念一定要搞清楚。
你的身份现在应该切换到项目的角色。
不要再谈理想,也不要再说体验故事,先把东西做出来再说。
谈产品和项目的时候有一个清晰的定义——项目一定要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。
所以,任何一个项目一定都一个生命周期,或长或短。任何一个项目,规模、复杂度都不同,但无论大小,都一定具备一个通用的生命周期结构。
也就是任何一个项目,都有一个通用的项目阶段。
任何一个项目,最轻松的开始阶段,反正啥都好说;最难受的是推进的过程,不是甩锅就是撕逼,打架都正常;最尴尬的是收尾,对方不签字的时候想要跪下去叫爷爷,收了钱老子就是天下第一。
这是一句玩笑话,但在“甲乙方”的项目过程中,司空见惯。
所以,项目开始的时候,丑话要说在前头,开弓没有回头箭,开始没讲清楚的事情,到了后面就讲不清楚。先做恶人,才可能有机会做好人。
这个叫项目目标,所有后续的功能只能围绕这个目标来执行,任何要推翻目标的项目行为,都不能被直接接手,必须启动相应的机制和流程。
无数的项目证明,这是基本的定律。
项目目标和范围是两位一体的事情,只打30层楼的地基,就绝对不能去盖50层的楼。
想要修改目标和范围,一定要“重启全新”的项目。
项目的坑往往就是在这个时候挖下来而不自知。
失败在所难免。
也就是:项目在开始和执行以及收尾的过程中,一定会要投入不同的资源,并催生各种需要控制管理的风险。越是早前不确定性最高,甚至随时都可以关闭,但损失可能小,越后后期越难控制,损失往往无法估量。
遗憾的是,我们常能见到硬件设备已经出来,软件工程师还没有入场,然后就发现各种“货不对板”,彼此埋怨。
而硬件项目是不能像软件一样快速迭代甚至推倒重来。
项目早期的坑,最多是一个开胃菜,进入到项目之后,每个雷一旦引爆都可以逼停一个项目,这个环节最大的不可控因素就是人的因素——项目的环节因素。
没有人可以逃过环境的影响,也没有一种项目管理的方式可以超脱于外。
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,越是大的项目越难,在这种大项目里面,对事不对人是绝对错的,搞不定人一定搞不定这个项目。
环境因为包括组织的文化、结构、区域位置、行业标准、人事制度、授权机制,甚至法律法规等,任何一个项目都受其中的一些因素所影响。
在其中最具有直接影响力(杀伤力)的就是人,在项目里面叫做干系人。
有的人对项目有积极影响,有的是消极影响。
比如拆迁经常会钉子户,也有的时候,只要张三同意,李四就一定反对,诸如此类的情况比比皆是,所以搞清楚一个项目会涉及倒那些人以及什么利益关系,比啥都重要,否则谁都可以是项目经理了,都可以发号施令了。
老实说,这个图一定用都没有,所谓分析项目干系人,其实就是找出那些对项目施加影响的人,特别是那些负面影响的人,背后捅刀子的人,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人,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人,作为项目经理你可以给一个大家都可见的关系图,但自己私下还要再准备一个。
所有的人和事,往往都是利益的事情。
搞清楚了关系,就要真正开始组织团队了,这个叫项目团队。
组成一个项目的人,都是各有所长(各怀鬼胎)的,作为项目经理就一定要分清楚职责职权,这里面又会涉及团队内部人的沟通,分享问题,以及各种奖励惩罚机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