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正确理解产品用户? 做互联网产品,一直强调“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”,甚至可以说每一家伟大企业的发生都是“用户驱动”。因此,想要做好一个产品,理解用户就成了产品的必修课。今天就谈谈我对用户理解的一些方法和总结。
目录:
- 用户与产品的关系
- 产品用户是什么
- 了解用户的一般方法
- 几种画像分类方法与技巧
- 小结
用户与产品
在谈用户与产品之前,先看一张我自己整理的图,关于“用户-需求-产品”之间的关系。如图所示,产品设计本身是一个完整闭环。

在这张图的基础上,我说说我对“产品和用户之间关系”的理解,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:
- 用户是需求的载体和集合
- 产品是一种解决方案,等于“业务+服务”
- 用户使用产品,产品反作用于用户
- 产品是短期的,用户/需求是永恒的
- 好的产品是可以帮助用户认识自我,创造需求。
如何理解这几句话呢?我们以点餐为例。
假设公司小A,工作日临近中午饭点,感觉有点饿又想辣,但是他觉得天热就不想出去,于是在【XX】上点了份外卖,水煮鱼饭。外卖从接单到配送用了整1小时,超时了,拿到手的时候汤还撒了。骑手放在前台,一声不吭就走了,小A拿到手有点生气,决定投诉但还是吃了。在吃饭的时候,他感觉好辣,感叹忘了点饮料,无奈吃了一半走出门到旁边小卖部买了罐可乐。
这里面用户就是公司小A,他的需求集合包含{饥饿、刺激和懒惰}。而水煮鱼外卖,即是满足A的该需求集合。
在【XX】上点餐时一种解决方案,当然他还可以直接打电话给饭点或找人帮忙带等。他选择点外卖,拿到餐的时候,发现超时而且汤撒了,他对表示不满要投诉。这里他对产品的印象,包含了“点餐”和“配送”业务等环节,显然跑腿小哥也是在产品“配送”业务的“服务”。
小A吃了后,感觉太辣因而想喝东西,这时产品就在反作用于用户。而在产品设计环节,其实可以在当用户点的【菜品】是烧烤、川菜等或选择的【口味】为“重辣”,而没有点饮品的时候,页面主动弹出弹框,配上【辣椒】图片,提示用户“可能有些辣,是否要点喝的呢?”,
这是我在做产品经理1年后,对产品和用户之间关系的理解。其实在开始做产品的时候,我并没能很好的理解,刚开始做的是医疗APP,包含挂号、咨询、服务包等很多模块。我做过一个各类体验和医疗服务包入驻公司福利平台的项目。服务又第三方医疗机构提供,而我们主要负责在平台自营渠道的售卖。
那时候,刚开始单纯以为服务包在平台上卖出去就好了,但其实卖出后,才是真产品服务的开始。如何兑换和使用,如何核销,投诉与退款流程如何如何。用户线下体验如何,整个服务从购买到到店体验,其实都会影响用户对我们产品的印象。
用户是产品设计的前提,所有的互联网产品本质都是在服务用户。只有一个产品存在用户价值了才有多种可能,运营有句话叫“生于拉新,死于留存”。RARRA增长运营模型中的第一个R即是留存,留存正是一个产品用户价值的最直接体现。
如何理解用户
想要做好一款产品,首先要确保产品的用户价值。做好用户价值的第一步,即要理解目标用户。有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用户,如:用户画像、用户故事、用户建模等。
1)如何描述一个用户
描述一个用户,可以从以下几个属性维度:基础属性、社会关系、消费水平、行为特征、心理特征。如图所示,数据获得难度从左到右,依次增大。

2)描述用户的工具
如图,获取用户画像,主要有2种方式:
- 用户画像:通过定性或定量调研,输出典型用户画像及故事。
- 用户建模:用户的基础信息可以通过一般调研或分析得到,但是想是否是上班族、消费能力、兴趣偏好等,就需要通过数据挖掘和建模计算,给到每个用户标签类目。

什么是合格的用户画像
一个用户的特征描述维度可以很多,但宏观数据与微观画像都要与产品本身相关联。认识用户最好方法是,既要有宏观表征,又要有微观情节,两者互为补充。
拿健康类APP举例:假设我们通过数据挖掘,利用分析位置、活跃时间、导诊、收藏、就诊信息,建立用户算法模型区分,为用户A打上“上班族”。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,产品60%的用户都是“上班族”。补充数据发现:产品使用者男女比例4:6,90%年龄分布在20-40岁,城市主要以省会及直辖市为主。
那么在此基础上,刻画出一个微观的典型用户,如下:
李辰,女,28岁,广州人,为人谨慎、耐心,对事物要求较高。广东某211大学化学硕士,3年前毕业来到深圳,转行在一家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做运营工作。单身,一个人租了1套40㎡套间,社交圈主要是公司同事。工作2年有了一定存款,年收入30W左右。平时工作较忙,常年工作996,早上10点上班,晚上基本9点后回家,一般会追1集美剧,刷会下公众号,看下工作群消息睡觉。一年下来很少放假时间,周日一般在家休息。自己比较追求高品质生活,一般通过海淘买些海外商品,也会看看小红书和豆瓣。个人重心在工作,很少休息,除了企业组织的一年一次员工体检外,也很少关注健康。
最近,公司社招了一批运营来到部门,她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不突出,感觉到了一些精神压力。7月以来,因为常常加班到11/12点赶策划,回家吃饭和睡眠都不太规律,导致她的肠胃时常不适,但她不清楚病症。刚开始出现不适时,她有想自己买些保健品或药品,但不知道买什么好。之前工作较忙,身体不适但没出现大病,因此健康问题总是能抗则抗。她开始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,希望能找个专家医生看一看。但她平时工作较忙,只能抽出工作日半天或周日,而很医院的专家周日是不出诊的,这让她很苦恼。
当画像具有了一定真实感后,你才能更好的产品场景化设计。这里的“李辰”代表一大批1线城市工作的白领及以上阶层。而你单独看“白领/上班族”这样的用户标签群,在做产品设计时,其实是无力的。只有面对具象的用户及场景时,才能做所谓的需求挖掘。
用户画像的设计思考
用户画像如何设计,应该采用何种用户画像,要从实际需求及应用本身出发,不能为了画像而画像。如何明晰画像本身需求与应用呢?用户画像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:
1)用户画像要结合业务
用户画像或是建模体系,是需要根据业务领域去设计的,金融、健康、娱乐行业各不相同。
2)用户画像要符合产品阶段
如表所示,不同产品阶段,可以结合不同画像方法分析用户,进行产品设计:

1.0:产品初创期,要关注目标用户、竞品用户。该阶段主要通过用户故事去了解用户,围绕一类典型用户进行设计。分析用户、场景、问题及原因,对比现存解决方式,进行创新设计。
2.0:产品成长期,关注新增/活跃用户。有了一定的用户数据,此时需要针对性分析主用户群体,矫正初期假想用户。针对主群体的典型用户,进行场景相关的全链路用户体验分析,挖掘需求进而优化设计,这里可以用到用户体验地图这一工具。
3.0:产品成熟期/衰亡期,关注潜在用户。有了较多用户数据沉淀,出现单一用户信息冗余情况。因此,需要针建立一套用户特征模型,给用户打标签和分类,实现个性化运营“千人千面”,最大化挖掘单个用户商业价值。
3)用户画像要结合用户特性
用户画像的设计应用除了要看产品阶段外,还需要结合产品的用户特性,主要看2方面:用户意图、用户关系。
3.1 用户意图
用户在一些产品的场景和需求会特别明晰,如网盘、挂号、办公软件等工具产品,他们大多奔着解决某问题去。往往这种情况下,产品会根据用户A的痛点提供服务,同时也直接从A身上赚取利润。这时构建的用户画像,应该聚焦在聚焦C端目标用户上。去做好C端目标用户A在XX场景里高价值需求。
而有些产品用户意图并不十分明确,他们主要是打发时间娱乐打开的软件,如:短视频、资讯、电商社区等产品。在他们的心理账户里,短视频、信息流或是社交电商其实可能都是娱乐类,所以在分析目标用户和竞品的时候,除了直接同类竞品外,还要关注相同“心理账户”的用户及产品。
3.2 用户关系
不同的用户关系类型,决定了你要关注目标用户的优先级,有所不同。如图所示,根据用户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以及连接方式,我将用户之间的关系分为了2种:
- 弱连接: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连接较弱,关系链由产品创造且较长,往往是短期的
- 强连接: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连接较强,关系链较短,往往有长期的直接关联

注:圈的大小代表流量或影响力,连接线的长短代表关系的远近,实线代表较稳定长期,虚线代表较短期或不稳定。
2种用户关系导致在做产品设计时要关注的目标用户是有差异的。第一种弱连接,你要关注的目标用户即是每一个点。第二种强连接,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联,往往会有一个中间节点。
举个例子,滴滴打车,用户与司机之间就是一种弱连接,这是由需求创建的暂时性关联,一旦用户达到目的地解决需求时,这种关系即结束。而另一种如知乎、豆瓣、快手等UGC社区,会存在一定的“头羊”效应,这些的大V或版主,自带话题和流量,他们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节点。而这种关系是不随产品迁移的。产品初期要做的就是服务好这些大V和圈主,因为他们会自带用户与流量,要尽量促成这里流量大V的内容生产。就像梁宁在产品思维中说的,你现有一款草地,然后有一只羊过来,你的草够新鲜或好的话,是可以让这只羊留下的。但有了一只羊后,会慢慢扩展出一群羊,每个羊群都会头羊。你不用去管理小羊,你只要做好这块草坪,这些的头羊会替你管理。羊多了后就会引来“狼”,你就可以从羊身上赚钱。
通过哪些方法可以了解用户?
如图所示,认识用户的一般方法,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2类:

定性:往往和用户有面对面接触,适合了解用户态度和痛点,理解事实背后的原因(e.g.访谈、焦点小组)。
定量:一般不直接面对用户,而是在问卷或用户数据的基础上分析,适合发现问题(e.g.问卷/数据挖掘)或验证(e.g. A/B测试)。
两类调研方法各有不同的适应场景,可相互结合灵活使用。
如何进行用户建模?
对于“用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”还会单独介绍,整理中,待后续更新….